电动搬运车作为仓储物流、生产车间等场景的核心设备,其操作规范直接关系到作业安全、设备寿命及效率。以下从操作前准备、运行过程、设备维护及应急处理四个维度,梳理电动搬运车的核心操作要求。
人员资质审核
操作人员需持证上岗,熟悉设备性能及操作手册,禁止未经培训人员擅自操作。
作业前需通过安全考核,包括设备结构认知、急停按钮位置、限载标识识别等。
设备安全检查
外观检查:确认货叉无变形、链条无断裂、轮胎气压正常、防护栏稳固。
功能测试:启动前检查电量显示、灯光信号、刹车系统、液压升降功能是否灵敏。
场地评估:清除作业区域障碍物,确保地面平整无油污,通道宽度符合设备回转半径要求。
货物装载规范
货物重量不得超过设备额定载荷(通常为1.5吨至3吨),重心需居中,禁止偏载或超宽。
货物堆叠高度不得遮挡操作人员视线,必要时使用倒车模式或配备专人指挥。
起步与转向
缓慢踩下加速踏板,避免急加速导致货物滑落或设备侧翻。
转弯时降低车速,提前预判路径,货叉高度需低于30厘米以降低重心。
坡道行驶要求
上坡时保持货物在前、操作人员在后,下坡时反向行驶并控制车速。
禁止在坡道装卸货物,防止设备溜车。
停车与驻车
临时停车需拉紧手刹、货叉降至最低位,长期停放需切断电源并拔出钥匙。
禁止在通道交叉口、消防设施前或货物堆垛下方停车。
日常维护
每日作业后清洁设备,检查液压油位、链条润滑情况及电池连接是否松动。
记录设备运行时间、故障代码及维修情况,建立维护档案。
定期检修
每月检查刹车片磨损程度、轮胎花纹深度及电气线路绝缘性。
每半年委托专业机构检测电池性能,必要时更换电解液或电池组。
突发故障应对
设备失控时立即按下急停按钮,疏散周边人员并设置警示标识。
货物倾斜时禁止强行纠正,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卸载货物。
事故报告流程
发生碰撞、侧翻等事故后,保护现场并上报安全管理部门,24小时内提交书面报告。
电动搬运车操作规范的核心在于“预防为主、标准化执行”。企业需通过定期培训强化操作人员安全意识,结合设备点检制度降低故障风险,同时建立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状况。唯有将规范融入日常作业,才能实现安全与效率的双重保障。